远远望去一排排大棚排列整齐,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走进大棚内,一块块田垄上长着一片片绿油油的小青菜,根根挺拔,鲜绿欲滴。工人们正熟练地拿着小铲,栽种着“青蔓”,一铲土一棵“青蔓”,片刻之间一排排“青蔓”呈现眼前,模样煞是喜人。这是12月15日记者在芦蒲镇曹安村连栋大棚看到的场景。
“刘阿姨,那块再栽密点,浇水时方便一块浇…”“张阿姨,这边栽一点,把菜拉整齐…”记者寻声找到大棚基地负责人杨秀娟,她看起来三十几岁,江西人,家中几代都是以种青菜为生,她正在指导工人栽“青蔓”。“‘青蔓’下去一个多月左右就可以收割,比直接下种子要快得多…”杨秀娟一边教工人们栽菜,一边从旁边的小车上,拿下几筐“青蔓”,动作十分麻利。
“青蔓”是收割下的没有卖掉的小青菜,可以作为种菜栽到地里,等着下茬成熟后一起收割。这样栽菜周期可以缩短,而菜又不致于烂掉。
在大棚内侧地里栽种的是与出口处不同的青菜品种,青菜显得更绿,菜叶更为分开。“小青菜有冬夏两个品种,现在工人们栽种的是冬天‘耐起抬’品种,‘耐起抬’就是不让青菜长高,青菜一旦长高,就会开花结果,不耐割,里面的就是夏天的品种。”杨秀娟说,“一般地种到两三年后,我们要重新换一块地,不然虫子比较多,菜会被虫全部吃掉。”
谈起种菜的效益,杨秀娟向我们介绍说,今年收成还算不错,因为严格控制了大棚温度,青菜产量还不错,现在每斤菜6到7毛,市场销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收割上百筐,一筐30斤。杨秀娟在临县滨海有自己的市场摊位,长出的菜主要运往滨海进行销售。
在大棚里,常年有七八个工人帮着做活,忙得时候可以达到十几个。附近村民刘阿姨就常年在大棚里种菜,每天很早她就到大棚里采收小青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有份工做,干一天能有六七十块钱,一年下来一两万收入,也方便照顾家里小孩。”刘阿姨干劲十足,“现在这个基地每天要发很多青菜,早上早点来采收,能多赚钱。”在芦蒲镇像刘阿姨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每逢小青菜的采收时节,基地周边的村民们纷纷到基地务工,增加收入。
据悉,围绕“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建特色区”的要求,芦蒲镇将传统设施农业转型为生态农业。曹安连栋大棚建成面积150亩,其中120亩租赁给外地老板种植,30亩租赁给两位本地农户,主要种植小青菜为主,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积累12万元左右。
(陈哲董加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