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桥镇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攻坚动力,培植出群众走向小康生活的“三朵花”,用“红色引擎”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力,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活力迸发。
“稻花香里”产村相融党旗红
“跟着合作社干,群众有钱赚;跟着党支部走,日子有奔头。”仲夏时节,位于罗桥镇青杨河两岸的有机稻米种植基地,满目天蓝水清稻绿,一群群白鹭在田间不时翩翩起舞。罗桥镇射滨村村民李兆祥在侍弄完自家5亩水稻田后,来到基地帮助田间管理,每天收入80元,他说,“我开始很不理解,为什么地里就种一季稻,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这产量能行吗?没想到还是党支部让我头脑转过了弯。”
稻花香里唱响富民曲。村民李兆祥说的这片地涉及射滨、沈顾、安兴3个村9个生产组,200多农户。2017年,镇政府利用废弃窑厂的土地、沟塘,招引客商新上商品猪养殖项目,建成智能化猪舍5万多平方米。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发展现代农业,利用猪场的猪粪作为液态有机肥,发展有机稻米种植,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在3个村党支部的推动下,当年流转土地2600亩,农户以土地入股,采用“租金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分配模式,加入了有机稻米种植合作社。种养模式试验、田间技术指导、核心区打造、松散区引领、品牌申报维护、有机米市场开拓,合作社样样做得周周到到。稻田养虾、绿肥还田、人工拔草、太阳能诱虫灯杀虫等,确保了稻田生态环境。2019年,基地取得了有机认证的稻米检测报告,生产的有机米在全省创出了自己的“金丰谷”“银丰谷”品牌,荣获省“味稻小镇”称号。这几年,基地依托“村社合一”的新模式,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增强了造血功能,也吸纳了300多名农村闲散劳动力进合作社,让他们成为水稻种植管理、生产加工运输人员,既充分利用好他们的农业技能优势,又为他们二次就业和增收创造机会。
小康路上党旗飘扬,支部引领的的合作社极大地凝聚了人心,也实现了增收。现在,挖掘打造稻米文化,开发让游客互动参与的秧苗栽插、水稻打耙、人工收割、鲜米制作、有机大米饭品尝,钓鱼钓虾,荷藕、菱角、芡实采摘等项目,正朝着产业融合、农牧循环、农事体验一体化方向迈进。
“桃花园区”远教电商销货忙
7月19日,天刚蒙蒙亮,罗桥镇洪桥村村民们在弥漫着水雾的大棚里忙活起来。一筐筐挂着露珠的黄桃送到了田头包装车间,工人们按照镇党建电商平台发来的客户订单,分拣装箱,发往南京、常州等地。
近日,罗桥镇洪桥村生态农业园的鲜桃大量上市,热销省内外,让负责人吴江涛乐开了花,“以前卖产品都是靠亲朋好友介绍,今年镇党委帮我们在网上销售,我们的知名度更大了,销售额也更高了。”
桃花艳丽收入增,果香路远党建连线。去年底,镇党委按照“党建+产业”的思路,与县委组织部合作搭建了远教电商平台,为镇内3个桃园基地专门设计了“桃你喜欢”和“桃气可爱”系列包装,并通过直播带货网上销售等方式,帮助全镇把600亩的桃园转化为带民致富和增加村集体收入的金钥匙。为了帮助洪桥村打开桃子销路,镇组织办拍摄了宣传视频,利用“罗桥记忆”微信公众号宣传,不久,来自苏南等地的网购订单纷至沓来。销路打开,大家喜上眉梢:“多亏了远教电商帮村民牵线搭桥。”
罗桥镇创新党建惠民工作机制,“远教中心+便民服务站+互联网”模式,迅即覆盖镇、村、组,有效整合便民服务资源,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木兰花开”小康路上头雁飞
做工精细的圣诞礼品、造型别致的竹编、形式多样的精美挂件……在罗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木兰户织”的产品展示厅里,一个个精美的手工物件,让人爱不释手。
“木兰户织加工点就在家门口,既顾得了家、又看得住小孩。”正在家里手工串珠的咪露说。52岁的咪露是射滨村3组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需要照顾患有智力残的丈夫和读书的孩子,家庭经济压力大。自从进入木兰户织加工点,她不仅学会了专业技能,工作时间还很灵活,通过计时计件制,她每月能挣2000多元。
罗桥镇采取“党建+木兰户织”模式,切实发挥党委、党支部和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成立了“木兰户织协会党支部”,建立了“木兰户织培训基地”,设立“木兰户织产品展示厅”,在全镇建起木兰户织加工点31个,帮扶群众600余人,实现留守妇女、陪读妈妈、贫困母亲人人有事干。
木兰户织发挥劳动密集型企业辐射延伸作用,通过就业扶贫政策与产业扶贫政策叠加,既带动了产业发展,又帮助贫困妇女劳动力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就业。村级党组织纷纷在党群服务中心附近、村居周围、学校旁边建起木兰户织加工点,让闲置妇女家门口就业。全镇形成了美妍饰品、正志帽服、华晶箱包、祥龙玩具、五金加工、大糕生产、稻米加工、生态农业等一系列典型项目,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木兰户织基地。
青沟村党总支通过成立党员服务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办起电子加工、校服生产、酒店用品等木兰户织加工点,吸纳妇女到加工点做工或把活带回家中做,并协助农户做好领取原料、质量管控、生产安全等工作,促进企业农户互惠共赢。洪桥村采取“党员干部+老板”的形式,组织村里闲置的80多名妇女劳力到桃园务工、腌制厂分拣萝卜等,挣上了固定收入。
如今,建在群众家门口的木兰户织发展模式,除了企业延伸到村兴办,罗桥镇还创建农业园区基地式、居家电商式、工厂合同式木兰户织加工点。木兰之花的盛开,让这里的村民在党旗的引领下,走向幸福小康生活之路越来越宽广。
(李金阳徐卫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