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板湖镇注重“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产业、生态、文化、农房改善等相结合,形成农村道路建设、管理、养护及运营相融合的良好格局。镇域范围内的海芦线、234省道、板陈线、板戚线和南侉线纵横交错,一条条畅通整洁的县乡道路,形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带。
南侉路一道弯,设施农业带。板湖镇抓住2016年6·23灾区重建契机,对南侉线进行了全程黑色化。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也带动了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市级“湖光春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就是挂在南侉线上的一只“硕果”。该示范园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宗旨,按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要求,以绿色瓜菜、优质稻米为主导产业,以蔬菜园艺标准园、水稻综合种养标准化建设为技术规范,规划总面积7600亩。创办了优质稻米加工企业1个,新上烘干机5台,仓库1500平方米,年加工能力达7200吨;投资新建蔬菜保鲜库600吨。
该园区还利用便捷的农村道路为依托,主动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在农产品市场、标准和产业上与上海开展了更深层次、更精准地对接,已和上海市商务委签定合作协议,成为全县首批4家上海优质农产品主供基地。
南侉路二道弯,特水养殖带。板湖镇依托南侉线“湖光春色”现代农业示范园为载体,锁定“产业做强、经济做强、财税做强、环境做优”的“三强一优”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牢牢把握绿色发展和富民增收两大主线,全力以赴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益板路是南侉线最南端的板湖镇南出口,以前的南出口可谓是真正的“难出口”,路面宽不足5米,无论是行人还是车辆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改造后的9米沥青路成了“四好农村路”的示范,昔日的囧像一去不返。
如果不是南侉线益板路段改造,我根本不可能回来投资的,板湖居委会居民单正图说。2019年1月,在一阵热烈的鞭炮声中,由他投资的占地515亩的稻虾套养项目在该镇益板路两侧正式开工。目前在板湖镇境内,“稻虾养殖”模式已拓展到近3000亩,其中,单个基地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就有蔡张、渠东等10个村。
南侉线三道弯,特经作物带。“稻麦两季”一直是板湖传统的耕作模式。长期以来,由于道路不畅、交通闭塞,当地干群一直走不出老传统,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我们村以前曾尝试过多种特经作物种植,最终都因为销售问题没有取得成功。”邵湛村总支书记王兵介绍,南侉线改造后,道路顺畅了,前来考察的客商也多了。去年冬天,邵湛村一次性流转土地近160亩,成立菊花专业合作社,发展菊花生产。按照村集体投资51%,个人投资49%的比例,总投资约50万元,由村合作社统一经营,按照“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和射阳菊花基地签订种苗供应、技术服务、种植销售协议。
盛夏,顺着南侉路来到邵湛菊花基地,100多亩的菊花长势喜人。据邵湛村菊花合作社负责人黄如成介绍,该村将借助南侉路穿村而过的优势,在现有150多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同时创办菊花后加工企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南侉线四道弯,环保滤料产业带。板湖镇号称全国四大滤料产业基地之一,但是由于交通条件的制约,发展壮大的蓝天、东方等多个大型环保企业相继搬迁到县城发展,使板湖镇的税源流失严重。
“一条路就像一根藤,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江苏清湖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朱洲形象的比喻说。
县镇对南侉路路面进行了修复并硬化后,板湖镇的环保滤料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沿线的铁能环保科、清湖实业、凯杰福(江苏)新材料等一批规上企业撑起了板湖经济的大半壁江山。
南侉线五道弯,新型农村社区示范带。孔荡大爱村,位于南侉线(海芦段)北侧,是由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援建的6·23安置点,大爱村充分结合盐城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以传承孔子文化为背景,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风格。大爱村村民大力弘扬抗灾救灾伟大精神,倡导时代新风,注重文化建设,正在全力打造彰显孔子儒家仁爱思想和慈济人文精神的“文化村”。
“出路出路,走出去就要有路。如今,我们住在大爱村,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独门独院的小别墅,出门就能搭上公交车。”孔荡村“中国好人”周为华老奶奶无比感慨的说。
在南侉路沿线,像孔荡大爱村这样的新型农村社区还有邵湛博爱家园、戚桥博爱家园、松林康居工程示范点等一共五个小区。
“四好农村路”建设使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仿佛置身于璀璨的银河两岸。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板湖镇沿线群众正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朱汉邦郭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