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20923K13024429E/2022-00246 组配分类 机构职能
发布机构 阜宁县 发文日期 2022-09-03
文号 阜政办发〔2022〕18号 主题分类 医药管理
体裁分类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有效性

阜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阜宁县“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和阜宁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公兴、硕集社区管委会,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阜宁县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阜宁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1-2025年)已经县政府7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阜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93

(此件公开发布)


 

阜宁县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做优做强中西医并重的现代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服务,进一步推进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两个意见)和《江苏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盐城市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要求,结合县域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县中医药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健康阜宁建设总体部署,以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为主线,不断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2018年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

1. 中医药优惠政策进一步倾斜。县委编办重新核定中医院机构编制为300人,增加80人。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不断加大,2018-2020年,中医药事业经费占卫健事业经费的比重分别达13.52%14.16%14.84%2020年首次将中医药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予以单列。将中医药诊疗服务项目纳入原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补偿范围,完善差别支付政策,明确中医药服务项目报销比例提高10%。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县中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从2016年的35%增涨到2020年的39.6%

2. 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推进医联体建设,20168月,县中医院联合6家乡镇卫生院和2家民营医院,成立阜宁县中医药服务医疗联合体。县中医院先后完成急诊小区、血液净化中心、门诊楼改扩建以及护理门诊扩建工程,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完成门诊楼改建、康复病区新建和血液净化中心新建工程。乡镇卫生院国医堂实现全覆盖,省标达标率65%325家村卫生室全部建成中医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批准登记中医门诊部2家,中医(综合)诊所2家,备案中医诊所11家。

3. 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县中医院脑病科创成省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专科,芦蒲镇卫生院中医科创成省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陈良、板湖等 7家卫生院中医科室创成市级乡镇卫生院中医特色专科。2018年建成县中医院护理门诊、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病区、东沟中心卫生院国医堂3个县级中医适宜技术实践基地,每年培训2000人次。实施装备提升工程,2016年起实施村卫生室装备提升工程,为119个薄弱村卫生室配置基本中医设备。2018年建成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

4. 中医药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2名中医师获得盐城市名中医称号,成功引进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6名、大专以上毕业生24名,农村定向培养中医类别医学生11名。32名中医类别骨干医师参加中医规范化培训,18名中医年轻人才参加西学中研究生班培训。开展中医师承工作室建设,先后设立全国名老中医曾学文、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赵勋工作室,选取城乡近20名优秀中医人才进行学术继承,同时其他师承学习5人。

5. 中医药健康宣教进一步深入。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和中医药科普宣传周活动,宣传《中医药法》《江苏省中医药条例》,每年组织中医药专家100余人次,深入村居、社区,举办义诊、咨询和讲座15场次以上,发放宣传资料50000余份。持续开展年度健康素养知识巡讲中医药专场10场次,直接受益群众近3000人。县中医院联合融媒体中心,每两周举办一期健康大讲堂,宣传普及中医药基础知识。

(二)面临形势

一方面,中医药事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从全国来看,2016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中医药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20177月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201910月,国务院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意见》,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从全省来看,省委、省政府将中医药纳入建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战略全局,202010月颁布施行《江苏省中医药条例》,予以中医药发展法治保障。202012月,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提供了政策支撑。从全市来看,《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了推动中医药特色发展,构建高质量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具体要求,全市《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中医药传承创新目标、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另一方面,中医药事业面临艰巨的任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呈现多样化、差异化、全周期特点,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近年来,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虽取得一些进步,但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平衡,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完善、特色优势不明显、现代化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健康服务提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要求,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在完善管理机制、提升技术能力、优化健康服务上下功夫,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中西医并重,着力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科学技术创新,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健康服务产业化步伐,努力建设中医药强县,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水平、更加可及便民高效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健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满足城乡居民健康保健需求,创新转变健康服务模式,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多层次传承中医药经典技术,多元化扩大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维护和增进广大群众健康。

2. 坚持改革创新、传承发展。紧紧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目标,遵循中医药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推进中医药改革发展,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探索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新路径。

3. 坚持中西并重、融合发展。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推动中医与西医在诊断、治疗、药物、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全方位融合,推动二者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统筹发展、共同提高。

4.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在政策规划、建设投入、监管保障等方面职责,积极运用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各方参与中医药建设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引导社会力量持续稳定的多元投入,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目标

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为契机,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两个意见明确的目标任务,到2025,基本建成与阜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中西医结合水平持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防治的中医药应急救治机制更加完善,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医和中药、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医保药物中中药占比份额作用持续增强,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医康复服务明显拓展,中医药健康文化理念更加及,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建设中医药现代健康服务体系

1. 推动中医医院升等晋级建设。推进县中医院基础设施达标建设,改造病房楼、扩建急诊区域,改善医疗服务,提升诊疗技术和管理水平,到2025年末纳入三级医院管理。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完成整体搬迁,达到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水平。

2. 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功能建设。推动中医药融入基层卫生健康服务,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建设,推进中医馆(阁)标准化建设。到 2025年,建制镇卫生院中医馆全部达到三级标准,其中达四级标准6个、五级标准3个,95%以上村卫生室中医阁达到建设标准。乡镇卫生院运用15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95%的村卫生室提供8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3. 发展非中医类医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县人民医院加大力度改善中医药科室硬件设施,推进中医科和中药房标准化建设,扩展中医病区。加强中西医技术临床合作,落实中西医会诊制度,制定可推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县妇计中心积极推进中医妇科、中医儿科建设,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中西医技术水平。县第三人民医院开设中医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精神疾病诊疗中的作用。

4. 推进社会办中医机构发展。深化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举办肛肠、妇儿、骨伤等非营利性中医医院和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护理院(站)等健康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连锁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社会办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逐步形成多元有序的中医医疗服务竞争机制。

(二)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1.培育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县中医院、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围绕临床疗效特色优势培育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专科,加强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专业特色科室建设,传承发展综合诊治技术,丰富中医临床诊疗方法,推进脾胃、肝胆、心脑血管、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专科专病发展。到2025年,县中医院内分泌科创成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骨伤科和放射科创成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创成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2.拓展中医药康复医疗服务。县中医院、县中西医结合医院要加强康复科建设,加快康复专科人才招录培养和设施设备配置,逐步提供康复门诊和住院服务。加强中医药特色康复医疗体系建设,以脑病、肿瘤、骨病、老年病为主要方向,推进中医传统康复治疗与现代康复医学融合。组织制定并推广心脑血管、糖尿病、骨伤等重点疾病的中医康复方案,开展技术培训进行临床应用,推进康复期病患的中医康复综合治疗,积极发展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及推拿、理疗等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3发展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县中医院、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集中优势资源,整合优势技术,汇集优秀人才,加强治未病科建设。优化治未病工作方案,拓展体质辨识、冬病夏治等治未病服务,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措施,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健康促进,下沉到基层群众身边。将更多的适宜中医药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设立中医药服务个性签约包,推进实施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菜单式治未病项目契约服务,打造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版

4. 增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立完善中医药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和重大传染防治医疗协同救治机制,县中医院、县中西医结合医院要加强感染科、急诊科与重症医学科建设,健全中医药急诊急救体系和应急救治专家队伍,推进中医疫病防治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加强中医医院在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冠、流感、肝炎、结核、艾滋病等传染病临床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5.推动中医药科研创新。县中医院要积极创建全县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每年引进新技术、新项目不少于4项,科研立项不少于2项。

6.提高中医药信息化水平。加强中医药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各级各类中医机构逐步纳入全国中医药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开展中医医院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加快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升等晋级,到 2025年,县中医院电子病历运用水平4级以上,县中西医结合医院达4级。推动互联网+”信息化发展,健全完善中医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支持分级诊疗。

(三)加速培养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梯队

1.拓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推进设置名老中医药专家或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和基层工作站,组织青年中医拜师传承,加快培养具备中医药原创思维、临床实践临证能力和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医临床医师,实现中医药人才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健全完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到2025年,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100%,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达标率95%以上。

2.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加强中医临床学科专科领军人才培养,依托国家和省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平台,系统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领军人才。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组织西医类别骨干医师进行系统化中医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育中西医结合学术带头人和技术专家。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培育造就新时期区域中医名家。积极推选县域中医名医专家参加省市名中医评选,到2025年,力争新增省名中医1名、市名中医2名以上,设置5个名医工作室。

3.加强中医药青年人才培养。开展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的中医药青年人才培养活动,建立常态激励机制,促进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快速成长。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严格培训考核,提高规培质量,中医住院(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参培率100%,结业合格率90%以上。组织举办西学中培训班,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丰富青年中医人才队伍结构。到2025年,组织10名青年中医跟师传承学习,50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参加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4.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基层中医药人才县管乡用培育使用政策,加强中医全科、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开展基层在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基地建设,通过专病专科轮训、专业专题集训、进修学习深造等多种途径,培养基层中医药技术骨干。鼓励中医医学教育毕业生、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至基层服务。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招录培养力度,积极拓宽基层中医药人才补充渠道,逐步建立基层中医药人才的稳定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

(四)大力推进中医中药相关产业发展

1.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开展中药材品种资源普查和监测,引导扶持道地中药材种植,促进郭墅镇瓜蒌种植等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生产基地。推动中药生产企业装备升级、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建设现代化中药生产企业、中药特色产业园和中药产业基地。

2. 强化中药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的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中药材、饮片的违法犯罪活动,提高大宗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生产的质量安全保障。建立县域内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力争到2025年,实现中药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加强中医医院临床药学专业服务能力建设,规范药事管理、应用评价、处方点评等工作,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室建设,积极研发、使用、推广中药制剂,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健康发展。

3. 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产业发展。落实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养生保健市场培育和开发管理。严格国家关于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的企业登记要求,鼓励开设蕴含中医药健康服务特色的护理院、疗养院,建设养老养生小镇和健康产业园。支持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培育发展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中医药养生服务机构,拓展中医药健康养生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培育健康体验旅游、健康小镇养老养生服务项目。县中医院积极参与长三角康养项目合作共建,构建人人共享的大健康养生服务体系。

(五)积极弘扬中医药健康文化

1. 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实施中医药文化建设发展行动计划,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就在你身边健康巡讲、中医药宣传月等活动,深入走进乡村、社区、家庭、校园、企业、养老机构,宣传普及中医药健康文化。组织《中医药法》《江苏省中医药条例》社会宣传,制作中医药文化科普精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拓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服务范围。

2. 推动中医药文化开放发展。积极参与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项目建设,创新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开展中医惠侨服务,建立完善中医惠侨工作机制,组织中医文化体验活动,向广大侨胞宣传普及展示中医药文化。参与一带一路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领域交流合作,扩大中医药健康文化对外传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各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编制、财政、人社、教育、市场监管、医保等部门联席会议,落实公平保障发展中医药的具体措施,加强协调配合,增强工作合力。进一步理顺中医药事业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卫健部门中医药管理组织架构,做到有领导分管,有科室负责,有专人落实,保证中医药各项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高效推进新时期中医药工作。

(二)加大政策保障。遵循中医药发展自身规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促进中医药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保障体系。争取政府支持,落实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努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科研创新、医疗改革、医保付费、服务价格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市场化运作的中医药发展基金,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多元投入。

(三)加强监督评估。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考核,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和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年度工作考核,构建科学的考核和奖惩机制,结合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分解具体任务,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促进规划顺利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估工作,完善规划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的监测评价体系,规划中期、末期适时组织进行实施进展及相关指标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估,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四)做好宣传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大医精诚、传承创新的新发展理念,激励引导中医医疗机构恪守初心宗旨、增强健康服务意识,践行公开服务承诺。加强部门协调,优化中医药人员执业环境和发展保障条件,积极宣传中医药改革发展的进展成效,树立和表彰先进典型,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加强和规范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传播普及,营造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强烈社会氛围。

 

 

 


 

阜宁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1-2025年)

 

为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合理设置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制定《阜宁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12025年)》,作为全县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机构设置的依据。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我县完成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的各项主要指标,医疗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效显著,具体表现为:

(一)现状

1. 人口和经济发展概况

截止2020年,全县常住人口79.6万人;户籍人口110.34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2.00万人,占27.71%65岁以上老人16.08万人,占20.25%

截止202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74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43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7万元,是十二五末的1.46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772元,同比增长3.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312元,增长6.4%,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2. 服务体系与资源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县基本建成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截止2020年年底,全县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6.25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3.08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2.71人,比2015年的5.17张、2.33人和1.49人,分别增长了20.89%32.19%81.88%。截止2020年末,全县卫生资源现状如下:

截止2020年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01家,其中县级综合性公立医院1家,公立中医医院1家,公立精神病专科医院1家,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妇计中心各1家,乡镇(中心)卫生院20家,民营医院13家,村卫生室325家,门诊部、诊所、医务室37家。

截止2020年年底,全县共计有6713名卫生人员,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213名(占总数的92.55%),其他技术人员166名(占总数的2.47%),管理人员135名(占总数的2.02%),工勤人员199名(占总数的2.96%)。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数2543名,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0.93%;注册护士数2236名,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5.99%;检验、药学等其他技术人员1434名,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3.08%

3. 服务利用与需求情况

2020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有所下降。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为322.03万,比2015年下降22.43%;住院人次89332,比2015年下降13.69%

4. 居民健康状况

2020年,阜宁县人均期望寿命为82.66岁,比2015年提高2.21岁。

二、主要问题及影响

(一)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近年来我县卫生资源配置增幅明显,但仍处于全市平均水平左右,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总量仍显不足,尤其在执业医师和护士人数方面,缺口较多。

(二)医疗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总体上医疗服务能力相对不足,居民外出就医转诊数量在全市范围内排名靠前。

(三)专科建设能力薄弱。县级公立医院重点专科与学科建设基础相对薄弱,卫生技术人员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待大幅提升,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加大卫生投入。

(四)医疗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医疗服务供给在总量、结构上短缺明显。医疗资源过度集聚于城区,农村优质资源配置总量仍显不足。

(五)医疗服务体系结构有待完善。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逐步成为影响我县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我县在传统中医药、老年病、儿科、精神科以及临床护理等领域服务能力相对薄弱,未能适应群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三、规划总体目标

以区域内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公平地向全体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的,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满足群众的基本卫生保健需求。全县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7.5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3.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4.0人。

四、设置原则

(一)需求导向,科学配置原则。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以调整布局结构、提升能级为主线,适度有序发展,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数量、规模及布局。

(二)整体效益,公平可及原则。医疗机构设置要符合县域经济社会和卫生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注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使用的科学性与协调性,充分发挥医疗系统的整体功能。要面向全体居民,优先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强化政府的规划调控和监管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卫生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促进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四)分级医疗,优化整合原则。落实医疗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健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提高资源共享度和利用效率,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的科学配置。优化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加强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区域专科专病诊疗水平。

(五)中西并重,统筹兼顾原则。遵循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中西医并重,保证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及资源配置。加强全行业监管与属地化管理,统筹城乡、区域资源配置,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预防、医疗、康复和养老服务,增强医疗卫生发展的整体性和均衡性。

五、医疗机构设置

1. 县级医院

功能:主要承担向区域内居民提供代表本区域较高水平的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服务,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抢救,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接收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指定的科研任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和公共卫生任务,是政府向县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承担公共卫生相关任务。

设置:拟设置4所。县人民医院为三级综合医院,规划期内达到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水平。县中医院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规划期内建成三级中医医院。县第三人民医院为一级精神病院,规划期内创成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规划期内转设为县妇幼保健院,并达到二级标准要求。

2. 社会办医院

功能:社会办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是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有效补充。社会办医院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可以提供高端特需服务,满足非基本医疗需求;可以提供康复、老年护理以及专科专病等特色服务,对公立医院形成补充。

设置:规划期内,社会办医院不受数量和空间布局限制。鼓励外资、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和建设,优先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兴办中医(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康复、护理等专科医院。鼓励外资、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改善现有的13所民办医疗机构的办院条件,加强内涵建设,形成专科特色。阜宁施庄眼科医院、安康医院、仁爱康复医院、现和康复医院、大爱妇产医院、鼎植口腔医院和阜宁东晔康复医院等7家医院,规划期内通过二级乙等专科医院评定;阜宁现代医院规划期内建成二级综合医院;阜宁明光五官科医院规划期内建成二级眼科医院;阜宁城西医院、城北医院、明光老年病医院、瑞泰护理院等4家医院规划期内力争建成二级医院。在香港路原新区医院旧址和香港路阜宁县汽车站对面各新建一所综合性医院,在东沟镇新建一所中医医院,在陈集镇新建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至2025年末,社会办医院床位数占比达全县总床位数25%

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1中心卫生院

功能:中心卫生院作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预防、保健、医疗技术指导中心,负责对辖区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对村卫生室进行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同时,承担协助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区域范围内一般卫生院技术指导的职责。

设置:拟设置6所。综合考虑人口的聚集度、交通便利性以及辐射周边乡镇等因素,按照服务水平较高、功能定位合理、服务行为规范的总体要求,保留现有益林、沟墩、陈集、羊寨、东沟、陈良镇6家中心卫生院,按照《江苏省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规划期内,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搬迁新址,陈集、东沟2家中心卫生院建成二级医院。

3.2一般乡镇卫生院

功能:一般镇区(街道、社区)卫生院负责对辖区内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辖区内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设置:拟设置14所。三灶、板湖、罗桥、古河、芦蒲、新沟、郭墅7个建制镇保留卫生院;阜城、施庄、吴滩、合利4个隶属街道卫生院;公兴、硕集2个社区卫生院和杨集卫生院等对照《江苏省示范乡镇卫生院评估标准(试行)》进行规范化建设。并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强化政策引导,转变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健全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规划期内逐步明确花园街道、金沙湖街道所辖卫生院隶属关系。

3.3村卫生室

功能:在卫生院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行政村、居委会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等工作。

设置:全县每个行政村或3000—5000服务人口,步行15分钟左右为服务半径设置。全县拟设置325所。十四五期间,原则上不新增村卫生室,居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城市新建住宅小区,可按规定设置相应的卫生室,需由辖区卫生院申请,经属地政府同意,并经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设立。

3.4医务室

功能:为工厂、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内部职工提供一般医疗保健服务。

设置:服务人数在300人以上的工厂、机关、企事业单位可申请设置医务室。学校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申请设置。

3.5门诊部、个体诊所

功能:根据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其提供的服务予以补助。

设置:不受数量和空间布局限制。建立信息系统并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服务监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4. 院前急救指挥体系

功能: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对“120”急救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与各急救分站(站点)共同组成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协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负责各类医疗保障工作。

设置:按照一中心六分站体系框架设置院前急救网络,县急救医疗站(120)继续挂靠在县人民医院,统一受理、调度全县所有救护车辆,并根据医疗资源及人口分布、地理位置等情况,分别在县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置急救分站,在沟墩中心卫生院、东沟中心卫生院、陈集中心卫生院和芦蒲镇卫生院,共设立4个急救站点。全救护车总数达到26辆,其中负压救护车13辆,以满足全县人民的医疗急救、医疗保障、疫情防控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等需要。

5. 护理服务机构

功能:护理服务机构是指由护理人员组成的,在一定社区范围内,为长期卧床患者、老人和婴幼儿、残疾人、临终患者、绝症晚期和其他需要护理服务者提供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医嘱处置、临终护理、消毒隔离技术指导、营养指导、社区康复指导、心理咨询、卫生宣教、临终关怀和其他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

设置:规划期内允许设置护理院和护理站,不受数量和空间布局限制。

6. 医养结合医疗机构

功能:医疗机构扩展养老功能,通过内设养老机构或者成立专业科室提供养老服务,也可以通过乡镇卫生院进行转型,成为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老年、康复、护理型医疗机构。发挥医疗优势,兼顾养老生活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生活护理、疾病诊疗、健康管理、康复训练乃至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等全方位、全流程康养服务。

设置:规划期内,县中医院、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沟墩中心卫生院开设老年病门诊和住院服务;东沟中心卫生院转设成老年病专科医院;陈集、陈良、三灶、硕集等4家卫生院建成养老护理院;其他乡镇卫生院和社会办医院,利用多种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康养服务,老年、康复、护理等养老型床位占比不低于30%。推进明光老年病医院、瑞泰护理院改造提升,提高医疗和养老综合服务能力。

7. 县域诊断服务共享中心

整合优势资源,规范建设覆盖全县基层医疗机构为重点的县域影像、心电、检验3大诊断中心和消毒供应服务中心。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县级公立医院诊断的服务新模式,提高基层医学诊断服务能力。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以上中心建设。规划期内,推进提供静脉输液服务的村卫生室、门诊部、诊所配备心电设备,必须可上传数据至区域心电中心。

8. 其他健康体检等服务机构

承担健康体检等专业健康服务。规划期内,健康体检机构设置不受数量和空间布局限制。

9. 当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疫情等特殊情况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卫生服务人员均有义务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加大财政投入

落实政府办医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县卫健委要同发改、民政、财政、人社、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等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加强规划实施和监控,加快整合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严格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资源投入,保证规划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要科学规划公立医院建设,优先保障公立中医、妇幼、康复等医疗机构建设用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利用闲置厂房、学校、商业设施、农村集体房屋等存量土地和用房资源举办医疗机财政、人社、民政、住建等部门完善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全面落实对符合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医养结合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离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等投入政策。院前急救、精神病医疗、传染病救治、妇幼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属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畴的医疗机构,其基本建设、大型设备配置、人员经费和运行经费等纳入公共财政预算。

(二)部门联动,创新机制,全面深化医改

县委编办、发改、财政、人社、卫健、医保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完善相关医改配套措施,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布局,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编制人事制度,加快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大力发展社会办医,提升社会办医发展水平,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完善社会办医行业管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和基层首诊制度,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传统就医流程信息化造,提升信息化服务应用水平,改善就医体验、提升群众获得感。

(三)科学规划,宏观调控,加强监督管理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促进现有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对区域内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的医疗机构,实行宏观调控和属地化管理,统一规划、准入、监管。加强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人员准入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等违法行为,维护健康有序的医疗市场秩序。完善政策措施,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落实各类医疗机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非公立医院的监管,引导非公立医院依法经营、加强管理、严格自律、健康发展,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有序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格局。


打印 关闭